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文化、制度的失败。挫折教育能树立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挫折教育》一书中写道,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教育,挫折教育对孩子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挫折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1、你觉得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的教育算成功还是失败?
其实天下每位父母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这个目的家长都纷纷齐上阵,上演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大法“圈养式”“放养式”,就为了自家孩子能够有出人头地,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的教育方法是很多孩子认可并接受的,我个人觉得马皓文的教育算是成功的。马皓文的教育方法属于“放养式”,以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马飞人生道理就比如说:“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的拉弓就毫无意义”。目标很正要,只有树立好正确的目标,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马皓文还经常带马飞去旅行这也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好的诠释吧!他还一直强调“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能只有自己喜欢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吧。
阎主任收养了一个孩子,经过他严格的教育方法在短暂的时间内也取的了很好的成绩,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回的考差和父亲的不认可让那个孩子走上了极端的道路,教育本就是教书育人,阎主任做到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阎主任说:“人生机遇的转折只有一次,你要不愿做没有鞋子穿的孩子,那就要做对你面前的那一张试卷”,这话虽然没有问题,但人生不是选择题让你从四个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2、儿子初二,每天按时上学放学,成绩一般,是教育失败吗?
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文化、制度的失败,我孩子初二,每天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6:00-6:15之间起床,洗漱完毕6:40左右出家门,7点到学校,去学校餐厅吃早餐,下午5:20放学,自己和同学坐地铁回来,回到家大约6点左右。6:00-6:30放松时间,6:30-7:00晚饭时间,晚饭后便进入作业时间,作业一般会在9:30以前写完,然后就是自由阅读或课外拓展时间,晚上10:30-11:00之间上床睡觉。
周末时间,由于没有报辅导班,所以相对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可以睡到自然醒,一般早上8:30左右起床,但周末两天基本上都被学习所充斥。这样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孩子倒是能勉强进入好学生行列,但孩子快乐吗?孩子适应吗?孩子是否喜欢这种生活呢?这种机械刷题,应试套路化训练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呢?这些问题是不敢深究的,
法国姐姐家的孩子在上高一,每次回国,看到中国孩子的紧张学习节奏,她都会情不自禁感叹法国孩子像生活在天堂。他家儿子从初中到现在高一,回家做作业时间从来没超过2个小时,法国初中,高一孩子经常是下午3点就放学,孩子们有非常充分的户外时间可以自由放松身心,而中国的孩子却被迫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作业、补习和刷题环节。
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别?我觉得原因很多,这里主要说几点原因:第一、法国职业高低贵贱等差不明显,各种工种收入差距和福利待遇区别不明显,比如一个中专毕业的年轻人工作2年月薪就可以达到2000欧元,而一个念到博士的高中老师工作28年,到头的工资不过2800欧元,在法国,只要是正式受聘职工,都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20多天带薪假期和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
这导致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法国的教育崇尚的自由随性,“让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让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做其他职业。”而中国的职业分三六九等,还有体制内和体制外差别,社会声誉不同职业收入和福利待遇差别很明显,导致中国很多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都想着要拼一把读书路径,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应的,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容易被导向“唯成绩论”的误区,甚至有的家长会极端到因为成绩而否定孩子的存在价值。第二、我觉得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普遍加压也与中国人的安全感缺失有关,用我姐姐的原来说,法国人都在享受当下,而中国人永远在忧虑着明天。很多中国人都想着只有冲到“人上人”状态,才不会有被中途淘汰的可能,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同样能折射出这一点。
而这种普遍的不安全感是与社会和制度保障的缺失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教育焦虑,以成绩论英雄也与不良商家的蛊惑有关。辅导班产业现在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产业,为了商业盈利而制造唤起焦虑是一种有效的路径,而这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弯道超车的蛊惑也让很多父母失去了理性,从而陷入了唯成绩论的怪圈无法自拔。回到这个问题,孩子成绩不行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因为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学霸,在很多孩子都在加压抢跑的时候,只要父母和孩子一松懈,成绩掉下来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3、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有必要吗?如何开展挫折教育呢?
现实生活挫折无处不在。如果你头疼的是要不要进行“挫折教育”,那么恭喜你,你赢了绝大部分家长,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去正确地表扬TA。“你真棒!”、“你好聪明!”是不是常听到父母这样赞扬孩子?然而,研究表明对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他们会误以为成功是由天赋决定的,从而不再努力。
孩子们都喜欢被表扬,他们尤其喜欢别人表扬自己的智力和天赋,这种称赞确实能给他们打气,给他们带来特别的喜悦感,但这种感觉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父母们错误地认为通过表扬孩子的头脑和天赋,可以给予孩子们持久的自信心,但事实上这行不通,还起到了反作用,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任何事出现问题的时候,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
这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认为孩子能力永远不会变,父母永远是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评判,而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则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父母对自己的成长更感兴趣。如果父母真想送给孩子一份礼物,最好的就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
4、在中小学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科目)中,教育最失败的是哪一科?
我觉得中小学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中,最失败的是英语课,别说中小学了,前几年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课,甚至于把双语幼儿园看成是一种时尚,孩子除了中国名字,也得有个英文名字,算不算崇洋媚外?到了小学开始学拼音了,这可倒好了,学生是彻底是弄蒙了,字母都是那些字母,发音却不一样的了,一会儿英语A,一会儿拼音a,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我们的汉语是母语,拼音又是学习母语的必修内容,为了个英语,让孩子学不明白母语,是不是因小失大?把英语太夸大化了,忘记了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阶段,最初应该把什么先学好,先学明白,家长们更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学英语,那都是太落伍了,难道将来你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全出国,不说中国话了吗?英语和语文、数学,都能并列成为主科,别的国家也同样这么厚待汉语吗?把汉语做为主科吗?中学、高中、大学全都是必考的科目,我看除了参加工作当翻译的和服务行业以外,英语真正又应用了多少?我看就大学里把英语做为选修课就足以了。
英语上大学的时候,做为选修课就可以了,在中小学高中阶段,好好地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学明白,比什么都强,成语、古诗词、文言文、地域方言、、该学的多了,别说出国,现在除了说标准话能听得懂,很多省份的方言或地方话根本都听不懂,好好学一学中国话多有意思。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5、为何说挫折教育百害无一呢?
为何说挫折教育百害无一益呢?应该反过来说,挫折教育百益而无一害。第一,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现在孩子普遍缺乏韧性,动辄就跳楼自杀,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挫折教育,家长一味的顺从和娇惯,只能养出玻璃心的孩子。比如前不久因为老师作文的一白差评就跳楼的缪可鑫就是一个例子,在挫折教育这方面,美国人就做得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摔倒了,家长不允许去拉,让他自己爬起来。
因为从小就注重挫折教育,所以美国的青少年比较独立,抗压能力强,第二,挫折教育能树立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挫折教育》一书中写道,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教育。急时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的性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们有些家庭对孩子散养,效果反而好。
我二姐家的两个男孩,要我说他们仅仅给了孩子生命,其他什么也没有给,然后我两个外甥都相应独立。老大在武汉一学校门口开餐馆,自己找女朋友,自己买房买车,老二也开餐馆,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自己慢慢往起来爬,一家四口挤在租来的房子里,照样过的有滋有味,第三,挫折教育对孩子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挫折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