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教育。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在这个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倾向,转换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氛围营造、教育方法更新和教育水准提升上下功夫,在引进教育人才上下功夫,在破解欠发达地区教育难题上下功夫,使教育去功利化,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1、功利教育甚嚣,家庭教育如何破局?
谢谢邀请!一,功利教育的表现。功利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教育,具体表现,可以用六个“重,轻”的句式来概括,即,重眼前,轻长远;重学业,轻人格;重外表,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做人;重利益,轻发展等。二,功利教育的危害,功利教育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概括起来有几句话。扭曲了本来的教育目的;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偏废了孩子的交往、抗挫、调控、适应、创造等能力;造成一部分人性格缺陷,品德低下,情感冷漠等,
三,家庭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家庭教育的主题就是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上学放学星期天节假日,只要孩子在学习,什么都不用他操心,铺床叠被家长做,洗衣做饭不要他管,来了客人都不要打扰孩子,学习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大事,
2.传统教育缺失。什么《弟子规》尊老爱幼,什么《二十四孝》黄香温席,什么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什么讲究诚信,不说谎话;什么舍己为人,拾金不昧等等,这些教育内容都已经淡忘了,如果有老人这样教育孩子,年轻的爸爸妈妈立刻就提出反对。教那干什么?要孩子学傻啊!3.灌输给孩子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当大官,发大财,
现在的孩子,就是幼儿园的孩子都有理想,而且理想很清楚,很远大。如果你问她:小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的理想就是考上北京大学,4.不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如今的家庭教育,不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书桌一片狼藉,书包乱七八糟;卫生没有卫生习惯,衣服不会洗,房间不打扫;不懂礼貌,见了亲戚朋友熟人不会打招呼;就连农村的孩子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麦苗韭菜分不清。
四,如何突破困局,1.家庭教育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再加上衍生出来的公而忘私,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等等等等,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育目的侧重德行。家庭教育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能有效改善浮躁的功利思想,让教育回归本源,2.家庭教育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
有人说,权力不能给人带来智慧,知识不能使人品德高尚。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后盾,都不会走向强大,走得更远,3.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都依赖于家庭教育的培养,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伴人一生,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2、教育如何在功利的世界活下去?
这个问题好!世界本来就是功利的,教育其实是世界的一部分,避免不了功利色彩,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教育应该是一股清流不该被污染罢了!自古,就是十年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然后呢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然,这是贪官污吏,但是从功利角度看,这又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只不过谈功利,都遮遮掩掩的,都会用为国为民为天下等外衣穿着,好让功利显得不那么明显,
现在,教育的功利外衣早就不穿了,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因为挣钱多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准,所以现在的孩子早就知道比尔盖茨,马云,也知道明星挣大钱,却不知道数学家邱成桐,陈省身,作家路遥,余华,更不知道十大元帅是哪几个。这都是我们功利的教育的成果!将来,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知道,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如何解决教育功利化问题?
教育的功利化现象与去功利化建议我们所生存的社会越来越功利化了,教育也是如此。所谓功利化,指的是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力,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无视过程的愉悦享受,仅求得结果速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心的浮躁和鼓动,人们的功利化心态就这样约定俗成。以学校乱收费、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考证过级热、高分低能、考试舞弊等现象为表现形式的教育功利化现象正蓄势而发,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教育事业的根基,吞噬着未来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成长,
特别是在今天,教育功利化就像是一个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或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的积弱和连锁破坏效应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教育产业的摧残和人才资源的破坏,更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从以往的教育来看,中国学生的刻苦、勤奋和基础知识的扎实而著称,但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不足也不容回避,一头扎进书海中,以高考为最终极目标,不闻窗外之事,以至流传起一个考上清华的同学不知道马拉多纳,没有听说乔丹之类的希奇事情。
在现实中,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的乖小孩,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以及现实成功人事的经历研究,“第十名现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在家长的观念里,有好成绩,考好学校,这样功利性学习取向始终影响着学生,约束着教育改革,学习的功利更是以培养“听话”、“乖巧”、“顺从”为主要特征。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如果一向“顺从”和“服从”,而缺乏自我独立的人格,无异于培养“奴才”,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相关甚远。学习功利的危害虽不是一时所能估量出的,但是从整体的社会发展而言,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困境,幸而,目前教育的改革开始进入试验之中,但愿这次规范空前的教育改革,能让民主、自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扎根现实,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的教育文化。
读书功利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盲目考证过级,即功利化的“艺术热”现象,从小学到大学,从家长到社会都是以考试定人才。二是鼓吹“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公开向社会叫嚣,用现实的理性挑战知识的困窘。三是片面追求成绩排名,搜狐《教育观察》分析认为,中国学生素以勤奋、刻苦、踏实著称,但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却让人不敢苟同。
一头扎进书海中,以高考为最终极目标,不闻窗外之事,以至流传起一个考上清华的同学不知道马拉多纳,没有听说乔丹之类的希奇事情,在现实中,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的乖小孩。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以及现实成功人事的经历研究,“第十名现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在家长的观念里,有好成绩,考好学校,这样功利性学习取向始终影响着学生,约束着教育改革。
教育功利化和读书功利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社会的功利化思维,厦门大学打破教育体制常规、打破“非博士不纳”的怪圈,破格聘请只有大专学历的谢泳为文学院教授一事,迅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国内舆论的广泛讨论,本来应该以才能和学识为准绳任用教授,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惟才是举为准绳,就因为谢泳先生的“大专”学历,使这件事广惹争议,闹得沸沸扬扬,不能不说是社会“惟学历论”的流弊,这是社会功利化思维的体现。
教育和读书功利化是造成社会功利化思维的罪魁祸首,现实社会经过这些林林总总功利化思维的浸淫,就会发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扭曲,社会原有的价值判断体系、是非评判体系和道德伦理体系就会发生偏移,接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失去了准则,最终形成一个失去规范的人类社会,导致人类社会关系和生存环境的恶化,而正常发展的社会是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发挥,集合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形成整体的发展实力。
这样的社会充分尊重知识和教育的强大作用,尊重高学历人才而又不“惟学历论”,更加讲求人们能力(特别是潜能)和素质的发挥,视人才为社会的宝贵资源和强大财富,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不懂得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的人或组织注定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中被淘汰,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知识的闲置时最大的闲置,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当社会惟知识和能力识人用人时,知识的价值才得以凸现,人才的效用才得以发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景象才可以蔚然成风,得到全社会的宣扬和倡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评判体系才是公平合理的,才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因此,我们应当明确和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和读书功利化只是对知识的效用的暂时蒙蔽,功利化对于汲取知识、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都是有害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现实面前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在这个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倾向,转换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氛围营造、教育方法更新和教育水准提升上下功夫,在引进教育人才上下功夫,在破解欠发达地区教育难题上下功夫,使教育去功利化,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4、当前教育形式真的有利于学生发展吗?
现在的教育孩子像是明星,家长就像是经纪人,除了课堂之外,还要奔跑于各个特长班的学习。孩子很累,父母很忙,效果收益却很一般,孩子的书包,就像使爆吃的肚子一样,越来越增肥,越来越负重前行,孩子的书包里越来越沉,尽管父母能背着,爷爷奶奶能护着,但孩子还是很累,每天的考试,每天的排名给孩子弄得人心慌慌,一点也不快乐,天天是负重前行。
评论